【停課困獸鬥】在家時間長親子爭執難免 免費視像課教家長戒傷害性用語化解衝突【內附工作坊連結】
發布時間: 2020/04/28 17:14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4:08
新冠肺炎疫情下,有些家長work from home,在家時間增多了,親子間的張力可能是:孩子不肯洗手20秒,或叫極也不肯沖涼等等,非牟利機構「JUST FEEL感講」獲慈善機構「教育燃新」邀請開辦20場免費線上工作坊,教授家長以「善意溝通」的溝通步驟和用語解決日常小爭執,代替傷害性的4D用語,提升親密關係,機構並同步拍錄教學影片及故事個案供家長在家學習。
減少用令人受傷的「4D」語言
所謂「善意溝通」,來自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(Marshall Rosenberg)的理論,心理學家鼓勵在衝突時「先處理心理、再處理事情」,耐心聆聽及解讀出對方情感和需要,並減少用「4D」語言溝通,包含Diagnosis(診斷)、Denial(否定)、Demand(命令)和Deserve(應得)。
用語例子:
否定:「開心D啦,唔洗唔開心」(否定了別人的感受)
診斷:「點解你唔可以學下你細佬乖乖地主動做功課?」
命令:「即刻熄電話,唔準再玩!」
應得:「做阿哥要讓細,你讓個蛋糕比細妹食啦!」
Matthew 解釋,他們 5 位團隊成員都在學習用善意溝通,在衝突時「先處理心理﹑再處理事情」。
工作坊會介紹基本概念,用個案介紹如何把對話焦點從對與錯上,放回感受和需要上,讓大家願意找方法滿足彼此的需要,而且之後往往因此感情加深。
想了解仔細步驟,可去片學習以「JUST FEEL 感受需要卡」化解衝突:
機構創辦人之一Anthony,原是投資銀行高層,他謂對情緒教育充滿熱誠源自湊女經歷,令他深有體會。
他回想女兒很多時候有一些行為或說話令他不太理解,例如她會突然躲進櫈下,而疫情停課期間,女兒晚上經常不願意睡覺,令他很困惑,他唯有命令女兒睡覺,卻令父女關係一般。
近年他學習到「善意溝通」,理解女兒的感受和需要,有點恍然大悟,了解到與女兒可以有更好的溝通方式。
我和女兒說:我明白你很興奮,很想和爸媽玩耍,但現在已經是十一點半,爸爸擔心你再不睡覺會很累,你願意十二點前睡覺嗎?
女兒理解後,便心甘情願地合作。我發現大人日常說話若能戒掉4D語言,已是成功的一半。
為家庭設計家用式感講日記
「JUST FEEL 感講」導師楊思毅(Raymond)及郭梓樂(Matthew)解釋,他們去年透過「良師香港」(Teach For Hong Kong)計劃,被派到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當一年項目教師,實踐「善意溝通」(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)和「社交情緒教育」(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)理念。
之後,又與同為中大校友的魏敬國(Anthony)共同創立機構,並夥拍台灣鄭若瑟精神科醫生設計「感受需要卡」,至今他們已在學校已辦近百場活動。兩人早更遠卦美國考察當地的小學如何與家長﹑老師攜手推動「社交情緒教育」,進一步明白到本地主流教育忽略學生的社交和情緒的發展,並缺乏相關的工具和課程。
而現時不少家長了解到善意溝通的好處,希望繼續學習,故他們特意設計了「感講日記」,讓家長可以持續學習;日記透過每天5個親子任務,讓家長和子女每天用5分鐘,記錄並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;3星期後,便能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習慣。若家長配合 JUST FEEL 其他工具使用,會全面而深入地將善意溝通融入家庭!
將以雲端視像會議程式 Zoom 進行,線上登入連結將於工作坊進行當天電郵給家長及老師。
「基礎班」內容:認識「令人受傷的 4D 語言」、善意溝通理論的四步曲、「同理聆聽」的技巧、日常生活案例和練習。
「進階班」內容:日常生活衝突案例和練習、化解衝突案例和練習、持續學習善意溝通的方法和技巧。
備註:參加者在課程後將收到「感受需要卡」及「感講日記」在家練習善意溝通
記者:胡麗珊